颈肋综合征
定义
简介
由于第7颈椎的横突异常增生,隆突形成肋骨,而使胸廓的出口狭小,以致出现神经和血管的压迫症状,此即颈肋综合征。劲肋综合征多见于中年人,因为人步入中年以后,颈肋软骨逐渐骨化,血管弹性差,胸廓出口的血管、神经容易受压。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手臂疼痛,感觉异常,肤色苍白,手指发冷,患肢肌肉萎缩、软弱无力,其中以手掌尺侧小鱼际较明显。严重者可出现患肢瘫痪,感觉消失,甚至手指坏死现象。颈部触诊,可在患侧锁骨上凹中部触及质地较硬的肿块,在肿块下可以触及锁骨下动脉的搏动。如作颈椎X线摄片,可发现第7颈椎患侧横突异常,形成肋骨,即可明确诊断。
流行病学
病因
1、西医病因
(2)斜角肌三角间隙变窄。
(3)肋锁通道结构变异:第1 肋骨或锁骨的畸形、外生骨疣,以及外伤骨折、肱骨头脱位等。
(1)气血瘀滞:由于前斜角肌附着部先天肥大,三角间隙狭小,或由于外伤引起前斜角肌肿胀,导致局部筋脉、经络受压,气机郁滞,血行瘀阻。气滞与血淤为病,互为因果,始由气滞导致血淤或血淤导致气滞,终因瘀阻反碍气机,或气滞产生血淤,使疼痛加重。
(2)肝血亏虚:本病久治不愈,或脾胃虚弱,化生气血功能减退,以致肝血虚。血虚则不能濡养筋脉,不能上荣头目,则眩晕、目花,血虚又易化燥生风,虚风内动,可见皮肤麻木不仁,筋挛拘急,瘛等表现。
(3)风邪侵筋:《诸病源候论.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说:“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说:“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说明机体虚弱,风邪首当犯之,且常伤及头颈部等阳位。风邪袭于肌腠,则麻木不仁,风袭经络则强直、痉挛等。
症状
本病常发生在青年或中年,女性多见。常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由外伤、劳损或其他原因诱发;单侧发病多于双侧。
1、症状
(1)神经症状:患侧颈肩部疼痛,或前臂、手痛,一般多在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支配区,多为持续性,呈钝痛或刀割样痛。有的患者有感觉异常,如麻木感、烧灼感、蚁行感、痛觉过敏等,以尺神经支配区最明显,任何外展活动都可使症状加重。据报道90%以上的病人出现神经症状。
(2)血管症状:动脉受压迫时导致患肢血流障碍,可出现疼痛、无力、发凉、怕冷、手指苍白,并有缺血性疼痛。患肢上举时疼痛加重,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此征阳性率可达72%。静脉受压时患肢肿胀,手部发绀,水肿,静脉扩张等。
(3)运动障碍:患肢在出现神经、血管症状的同时,常有疲劳感,握拳无力,持物不稳或脱落,但肌力无明显改变。病程长者,日久可出现受累肌肉的萎缩,肌力下降,精细动作困难等。
2、体征
(1)斜角肌试验:病人正坐位,双手置于膝上,医生摸其患侧桡动脉,再令病人头后仰并转向患侧,同时深吸气。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下降则为阳性。
(2)肩外展外旋试验:当肩关节外展外旋90°时,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
(3)直肘后伸试验:让患者尽量将肩部移向后下方,俩肘伸直,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
(4)前斜角肌压迫试验:用手指压迫前斜角肌止点时,患者感局部疼痛并放射至前臂尺侧,尺神经支配区有麻木、沉重感则为阳性。
(5)过度外展试验:患肢伸直并被动过度外展,此时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表示动脉受到胸小肌腱的挤压。
(6)举臂运动试验:双侧上肢外展外旋90°,双手做快速连续的屈伸活动,患侧上肢在数秒钟后即出现疼痛、麻木、乏力且自行落下则为阳性。
诊断检查
一、诊断:
典型的动脉型和静脉型TOS 诊断常不困难。当锁骨下静脉阻塞,肢体远端肿胀、无色、静脉怒张,对侧肩部伴行静脉扩张。多普勒检查及静脉造影可确诊。对动脉型TOS,非侵入性血管检查及动脉造影具有重要价值。神经受压的临床表现已如前述。
二、诊断要点:
根据顾玉东的归纳,诊断要点如下。患者手及上肢酸痛、麻木、乏力及肌萎缩,并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可诊断为胸廓出口综合征。
5、特殊试验阳性者。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四、其他辅助检查:
1、X 射线检查
常规X 射线拍颈椎正侧位片及上胸部正位片,以便确定有无颈肋或上肺部肿瘤、锁骨或第1 肋畸形等。
2、血管造影
血运障碍较重者,可行锁骨下动、静脉造影,以了解血管受压、闭塞或狭窄部位及侧支循环情况。
3、肌电图检查
鉴别诊断
1、颈椎病:
颈椎病多见于40 岁以上男性,本病多见于40 岁以下女性;颈椎病疼痛多以颈肩部为主,本病以手部麻痛为主;颈椎病很少有大小鱼际肌萎缩,没有血管受压体征;颈椎正侧位X 射线片、颈椎MRI 有助于确诊。
2、脊髓空洞症:
本病年龄在20~30 岁,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3∶1;感觉障碍呈分离现象(痛觉消失,触觉存在)严重;后期空洞扩大而损害前角细胞时可出现萎缩及腱反射消失(本病运动障碍往往较感觉障碍先出现,因运动纤维的周径大,易受压);上肢虽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但无血管受压体征。MRI 对鉴别该症具有重要价值。
并发症
颈肋综合征患者严重者三个下神经干均可受牵扯,血管受累的症状表现为手与手指出现反复的肿胀、寒凉、苍白、发绀与麻刺痛。在极严重的病例可发生手指尖的坏疽,血管受累时常有锁骨下动脉受压,桡动脉暂时性阻滞,锁骨下动脉的销赃骨上部分搏动增加与杂音。
治疗
1、封闭疗法:
对前斜角肌症状明显,局部压痛者,可用1%普鲁卡因5~10ml局部封闭。封闭方法:患者取坐或卧位,头转向对侧,在锁骨上2.5cm 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处,嘱患者深吸气憋住,以确定前斜角位置,然后用细针垂直刺入0.5cm 左右,回抽无血及气泡即可注入药物。
2、手术治疗:
锁骨上切口,在锁骨上窝作一个6~8cm横切口,开始于胸锁关节的上外侧,自此向上向后,在皮肤切口下方切断颈阔肌,同时找出胸锁乳突肌的锁骨止端并切断,在前斜角肌的前方找到颈外静脉与肩胛横动脉、颈横动脉,分别结扎之。将肩胛舌骨肌切断,在前斜角肌的前方可找到斜行向下的膈神经。将它游离并向内侧牵开,分离前斜角肌的前后缘,在它的附着点处切断,避免损伤锁骨下静脉。此静脉位于前斜角肌的前下方。
在前斜角肌的后方有锁骨下动脉与臂丛。注意将前斜角肌切断能否缓解对这些组织的压力,细心察看处于中斜角肌内侧的神经血管束,是否有任何纤维筋腱束压迫这些组织、斜角肌是否畸形,探查颈肋或第7颈横突过大等。颈肋通过前、中斜角肌间隙,臂丛最下的神经根与锁骨下动脉跨越颈肋时被压成弓状,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神经与血管的压迫。
对颈肋要小心地游离,切除其一部分或全部。切除全部纤维束,如发现中斜角肌夹紧臂丛,则应切除足够的肌肉解除压迫。要注意在一些病例中臂丛神经的一部分可以穿入斜角肌,则盲目地切断斜角肌可损伤臂丛。术后关闭伤口放置橡皮条引流,24小时后取出引流条,一周拆线。
护理
1、护理问题: 本病胸廓出口区重要的血管神经(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受压引起的复杂临床症候群,其主要护理问题如下。
①动脉供血不足时,可出现肢体疼痛,颜色苍白,冰冷,脉搏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造成肢体缺血坏死等。
③神经受压时,出现感觉运动障碍,手指无力,肌肉萎缩,功能受限。
④患者缺乏必要的知识,患病后心理负担加大。
2、护理目标:严密观察病情,防止肢体缺血加重;采取一切措施,减轻神经、血管受压;加强卫生宣教,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3、护理措施:
A.首先要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耐心倾听主诉,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期望,便于针对性地交谈、疏导,使患者及其家属能正确地对待疾病,安心接受治疗;
B.为明确疾病的诊断,告知病人可能接受的检查与治疗措施及注意点,取得患者理解与配合;
C.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耐心细致地护理,严密观察,取得患者的信任,使之有安全感;
D.运动障碍患者常常生活受限,在加强生活护理的同时,鼓励患者用能动的肢体进行活动,让患者在建立自立能力中取得自信,建立自我护理意识,清除焦虑,切忌完全性替代护理。
②维持病人肢体的代谢需要:用颈悬带悬吊患肢前臂,使肩部上抬,缓解对神经血管的压迫,以促进血液循环,安排适当运动及休息,避免肢体疼痛及疲惫;保持肢体温暖;避免使用血管收缩药物。
③手术治疗是解除压迫的最后手段。护理人员遇此情况,宜向病人解说,并提供术前、术后护理。
康复
本病系因解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血管神经受压后综合征。如症状较轻,无神经损伤症状,可试行康复疗法:适当休息,悬吊患肢,不提重物,肩部可作耸肩活动,局部热敷、按摩,前斜角肌肉行普鲁卡因(奴夫卡因)封闭。试行1 个月左右,如症状加重,影响生活与工作,应行手术治疗;若后期遗留上肢活动障碍、肌萎缩,应适当给予体育疗法、理疗,最大限度恢复功能。
预后
本病痛苦,但预后良好。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