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芍药

芍药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称为离草、中宰相,芍药科芍药属。芍药块根颈下生出,肉质,粗壮,呈纺锤或长柱,粗0.6~3.5cm,花瓣呈倒卵形花盘为浅杯状,期5~6月,一般着生于端或近腋处,原种白色果实呈纺锤种子、长或尖。分布于中国江苏、东北及甘肃南部,在朝鲜、日本、蒙古等地区也有分布。芍药被人们誉为“仙......
目录

形态特征

芍药由3部分组成:颈、块根须根颈头(区于“”,颈是)是的最上部,色较深,着生有块根颈下生出,肉质,粗壮,呈纺锤或长柱,粗0.6~3.5厘米,外表浅黄褐色或灰紫色白色,富有养,块根一般不直接生,断裂后却可萌生较小的新,因此秋季收集5cm以上的断也可繁殖须根要从块根上生出,是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器官,并可逐渐演化成块根。芍药的外观状不同,一般又可分为三型:粗型、坡型、匀型。粗型,较稀疏,粗大直伸;坡型,向四周伸展,粗细不匀;匀型,条疏密适宜,粗细均匀等。可入药。

芍药丛生在颈上,肉质,冬季在地下越冬,春初随温上升,萌出土,初生时水红色浅紫红色,也有黄色的,长出地面后,色加深,一般成为深紫红色,外有鳞片保护。芍药的,既发育成生殖器官——,又器官——。萌前,长为2.5~4厘米。生出地面之后的色与态也因品种不同会有所差异,色从深紫红色黄褐色不等,则可分为3型:即短型、竹笋型、笔尖型。短型,体较短,端部钝;竹笋型,体较长,端部急尖,呈竹笋状;笔尖型,体较长,端部渐尖,状如毛笔的笔尖。芍药发是最壮观的场面之一,因为它体现了生命的萌发与活力,因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部簇生,高约50~110厘米,草本,基部,上端多棱角,有的扭,有的直伸,向阳部分多呈紫红晕。

叶片

芍药下部的二回三出羽状复叶,即的末端由3组成一束,两侧又各有一束,两侧的每一束通常情况下由4组成,中部的复叶,末端的3不变,两侧的小叶片始减少,由原先的4逐渐减为3、2或1,甚至消失,当消失时,末端只有3构成,这时叫做三回羽状复叶,上叶片单叶长20~24厘米,小、狭卵形、被针等,端长而尖,全缘微波,叶缘密生白色质细齿面有黄绿色、绿色深绿色等,多粉绿色,有毛或无毛。芍药的也具有观赏价值,“红灯烁烁绿盘龙”中“绿盘龙”就是对的赞美,因此也可作为观植物

花芽

芍药的,属地下类型,萌发后伸出地面既抽桂长,又展蕾是多种原基的复体,由生长点、芽鳞芽鳞腋芽原基、原基、原基腋腋芽尿原基、苞片原基、萼片原基、花瓣原基、雄蕊原基、雌蕊原基等组成。该称之为母代,而芽鳞原基腋腋芽原基就是子代的原始体。原基腋的及其腋芽原基不产生芽鳞裸芽;而鳞片腋芽原基有芍药鳞,鳞芽。春天鳞芽萌发,子代裸芽随母代节间伸长而伸出地面,干上的分枝;其子代鳞芽出地面。待秋后地上部分枯萎后,位于芍药颈部最上端的子代鳞芽就成了“顶芽”。实际上芍药的顶芽只有一个,就是种子萌发后,实生苗顶芽。次年,这子代鳞芽萌发出土,伸、展。所以,裸芽生命周期为2年,而鳞芽生命周期为3年。

芍药其地下鳞芽腋芽约于8月出现,其生长点由外向逐渐产生芽鳞原基,到第二年5月,已成4个芽鳞包被的生长点,6月下旬芽鳞分化完成。然后,生长始产生原基,原基有多个指状突起,而芽鳞原基仅有1~3个。原基分化从8月上旬到9月上旬结束。

状有、平、扁、尖、长、尖、歪尖、长尖、扁等数种。外轮萼片5枚,披针绿色,从下到上依次减小;萼片3枚(不包括变种),绿色黄绿色,有时夹有黄白条纹或紫红条纹,倒卵形、宽卵形或不规则

一般单独着生于端或近腋处,也有一些稀有品种,是2或3并出的。原种白色径8~11厘米,花瓣5~13枚,倒卵形雄蕊多数,黄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端钝心皮3~5枚无毛或有毛,;园艺品种色丰富,有白、粉、红、紫、黄、绿、黑和复色等,径10~30厘米,花瓣可达上百枚,有的品种甚至有880枚,型多变。期5~6月,果期8月。果实

芍药蓇葖果,呈纺锤、瓶等;光滑,或有细茸毛,有小突尖。2~8枚离生,由单心皮构成,子房1室,种子5~7粒。具有药用价值。

种子

黑色黑褐色,种子大型,呈、长或尖

生长习性

芍药喜光照,耐旱。芍药植株在一年当中,随着律的变化而产生的阶段性发育变化要表现为生长期和休眠期的交替变化。其中以休眠期的春化阶段和生长期的光照阶段最为健。芍药的春化阶段,要求在0℃低温下过40天左右才能完成.然后可萌动生长.芍药属长日照植物花芽要在长日照下发育萌发后,若光照时间不足,或在短日照条件下通常只长异常。

分布范围

在中国分布于江苏、东北、华北、陕西及甘肃南部。在东北分布于海拔480-700米的山坡草地及林下,在其它各省分布于海拔1000-2300米的山坡草地。在朝鲜、日本、蒙古及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在中国四川贵州安徽山东浙江等省及各城市公园也有栽培花瓣各色。

表一 中国芍药组植物资源

Table 1 Resource of Sect.Paeoniain China

芍药组Latin name中国分布地点分布海拔
草芍药P.obovata安徽贵州北、河北黑龙江河南东南、湖北西北、江西北部、吉林东、辽宁蒙古东南、四川南部、浙江西北200-2000
拟草芍药P.obovata subsp.Willmottiae湖北西部、甘肃东南、河南西部、宁夏东部、陕西南、山西四川东部和北部800-2800
美丽芍药P.mairei湖北西南、甘肃东南、贵州西北、陕西南部、四川中部和南部、云南东北、1500-2700
芍药P.lactiflora甘肃南部、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蒙古、宁夏南部、陕西400-2300
芍药P.emodi西藏南部2300-2800
芍药P.stemiana西藏东南2800-3500
新疆芍药P.anomala新疆北部1200-1800
赤芍P.anomala var.veitchii甘肃中部南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陕西南、山西北、四川西、西藏东、云南1800-3900
块根芍药P.intermadia新疆北部1100-3000

繁殖栽培

栽培技术

芍药芍药传统的繁殖法是用:分株、播种、扦插压条等。其中以分株法最为易,被广泛采用。播种法仅用于培育新品种、生产嫁接牡丹的砧木和药材生产。

分株法

分株法是芍药最常用的繁殖法,芍药产区的苗木生产,基本采用此法繁殖。其优点有三:一是比播种法提早,播种苗4~5年,而分株苗隔年即可;二是分株操作简便易,管理省工,利于广泛应用;三是可以保持原品种的优良性状。缺点是繁殖系数低,三年生的母株,只能分3~5个子株,很难适应和满足现代化大生产及不断速增长的国卉市场的需要。

1.分株时间

芍药的分株,理论上讲,从越冬充实时到土地封冻前均可进。但适时分株栽植,地温尚高,有利于根系的愈,并可萌发,增强耐和耐旱的能力,芍药为次年的萌生长奠定基础。不可过早分株,以免发生秋发现象,影响翌年的生长发育;亦不宜过迟分株,其时地温已不能满足芍药发的需要,以致次年新株生长不良;若迟至春天分株栽植,萌发出土,因春季温渐高、空温度小,腾量大,分株后根系受伤,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造成断株生长十分衰弱,甚至死亡,所以中国农谚有“春分分芍药,到老不”之说。芍药分株适期一般较牡丹为早,菏泽的农谚“七月芍药,八月牡丹(指农历月份)”,是说在菏泽,从8月底芍药就可以分株了,直至9月下旬(处至秋分)。而扬州在9月下旬到11月上旬分株。分株苗三四年生长又可再次分株。年久不分,会因根系老朽,植株生长衰弱不良。

2.分株

分株时细挖起肉质,尽量减少伤,挖起后,去除宿土,削去老硬腐朽处,用手或利刀顺自然缝隙处劈分一般每株可分3~5个子株,每子株带3~5个或2~3个芍药;母株少而栽植任务大时,每子株也可带1~2,不过恢复生长要慢些,分株时粗要予以保留。若土壤湿,芍药脆易折,可先晾一天再分,分后稍加阴干,蘸以含有养分的泥浆即可栽植。 在园林绿地中,芍药栽植多年,长势渐弱急待分栽,又不能因繁殖影响期时游人观赏,可用就地分株的法,用锹在芍药株旁挖一深出部分芍药,然后,用利铲将芍药株切分,尽量减少对原株的震动,取出切分下来的部分,进分株栽植,法同上一般以切下原株的一半为宜。挖出的深,可加人适量肥料掺土压实。也可以用隔分栽或隔株分栽的法,这样,可在不影响景观的前提下,分株复壮,只是要连续分株2~3年而已。但是,因为芍药忌连作,隔或隔株分栽的法,不可连续应用,否则病虫害发生严重,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率大为增加。

芍药作药用栽培时,芍药产区多用芍头分株繁殖,秋天挖出母株,将粗全部切下药用,而将带的芍头作为繁殖材料。首先去除无和病脚的芍头,将芍头切分成块状,每块带壮2~3个,芍头厚2厘米,过厚主根不壮,多分叉,过薄则养分不足。最好随切分,随栽植,若不能及时栽植,不要切分,芍头可沙藏备用。宜于8月上旬到9月下旬栽植。

3.分株后管理

栽植深度以入土2厘米左右为宜,过深不利于发,且容易起烂叶片发黄生长也不良,过浅则不利于,且易受冻害,甚至出地面,夏季烈日暴晒,导致死亡。如果分株丛较大(具3~5),第二年可能有,但小,不如摘除使植株生长良好。从小的(2~3),第二年生长不良或不,一般要培养2~5年。

播种法

芍药的种子芍药的果实蓇葖果,每个蓇葖含种子1~7粒。待种子成熟,蓇葖裂,种子。各地果实成熟期不一,如黑龙江牡丹江在9月上旬、山东菏泽在8月下旬、河南洛阳在8月上中旬、江苏扬州在8月下旬前后。种子宜采后即播,随播种时间延迟,种子含水量降低,发率下降。种子有上、下胚轴双重休眠特性,播种后秋天的土壤温度使种子的下胚轴解除休眠状态,胚根发育。当年生情况愈好,则来年生长愈旺盛;若播种过迟,地温不能解除下胚轴休眠,不能生很,则第二年春天发率大大降低。秋天播种生后,过冬天长时间的低温,可解除上胚轴休眠。翌年春天温上升,湿度适宜时,胚芽出土。

因为芍药园艺品种播种产生的后代性状要发生分离,不能保持原品种的优良性状,所以播种法不能用于品种苗株的繁殖

1.种子采收

蓇葖果变黄时即可采收,过早种子不成热,过晚种皮变黑、变硬不易出苗。果实成熟有早有晚,要分批采收,果皮种子,即可播种,切勿曝晒种子,使种皮变硬,影响出苗。如果不能及时播种,可沙藏保湿处理,但必须于种子前取出播种。

2.播种时间

芍药须当年采种即及时播种,如菏泽地区于8月下旬至9月下旬播种,若迟于9月下旬,则当年不能生,次年春天发率会大大降低;而且,即使出苗,因幼苗根系不发达,难于抵抗春季的干旱,容易死亡。所以,菏泽几次进春播试验,均告失败。

3.播种

种子处理:播种前,要将待播的种子除去瘪粒和杂质,再用水选法去掉不充实的种子。芍药种子种皮虽较牡丹薄,较易吸水萌,但播种前若种子处理,则发更加整齐,发率大为提高,常达80%以上。法是用50℃温水浸种24小时,取出后即播。

整畦播种:播种育苗用地要施足底肥,深翻整平若土壤较为湿润适于播种,可直接做畦播种;若墒情较差,应充分灌水,然后再做畦播种。畦宽约50厘米,畦间离30厘米,种子6厘米、粒3厘米点播;若种子充足,可撤播,粒不小于3厘米;播后用湿土覆盖,厚度约2厘米。每666.7平米用种约50千克,撒播约100千克。播种后盖上地膜,于次年春天萌出土后撤去。也可条播,条40厘米,粒3厘米,覆土5~6厘米;或播,20~30厘米,每种子4~5粒,播后堆土10~20厘米,以利防保墒。于次年春天萌前耙平。

扦插

选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圃地做扦插床,床土翻松后,铺15厘米厚的河沙,河沙要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扦插基质也可用蛭石或珍珠。在床上搭高1.5米的遮阳棚,据长春等地的验,以7月中旬取插穗扦插效果最好。插穗长10~15厘米。带两个,上一个复叶,留少许叶片;下一个复叶,连叶柄剪去,用浓度为500×10~1000×10萘乙酸或吲哚乙酸溶液速蘸处理后扦插,插深约5厘米,间叶片不互相重叠为准。插后浇透水,再盖上塑料棚。据观察,基质温度28~30℃,湿度50%时生效果最好。扦插保持温度20~25℃,湿度80%~90%,则插后20~30天即可生,并休眠。生后,应减少喷水和浇水量,逐步揭去塑料棚和遮阳棚。扦插生长较慢,需在床上覆土越冬,翌年春天移至地栽植。

插法

利用芍药秋季分株时断成5~10厘米的段,插于深翻并平整好的沟中,沟深10~15厘米,上覆5~10厘米厚的细土,浇透水即可。

病虫防治

病害

芍药芍药病害要有芍药灰霉病、芍药褐斑病、芍药红斑病,芍药锈病。

芍药锈病:

该病只发现为害芍药,受害后部出现粉状斑,并促使地上部枯死,严重影响观赏和生长。该病的病原属真菌中的担子核辐射类,以菌丝或冬孢子堆在越冬寄的病组织上越冬。第二年四至六月份冬孢子成熟,借力传播到芍药上,五月上、中旬芍药始发病,产生夏孢子堆,并以夏孢子重复侵染蔓延,后期成冬孢子堆,冬孢子成熟后侵染松属植物,并于该植株上越冬。

虫害

金龟子

害虫种类与被害情况:危害芍药的金龟子有多种,如县黑绒鳃金龟子、苹果丽金龟子、黄毛鳃金龟子等,其成虫危害芍药叶片;幼虫蛴螬,虫体近,弯成“C”,乳白色,头黄褐色,有胸足3对,无足。取食芍药部,造成的伤,又为镰刀菌的侵染创造了条件,导致腐病的发生。

介壳虫

介壳虫又蚧。危害芍药的介壳虫有数种,如吹棉蚧、日本蜡蚧,长白盾蚧、桑白盾蚧、芍药蚧、矢尖盾蚧等。介壳虫吸食芍药的体液,使植株生长衰弱变黄。发现个被介壳虫危害时,可用软刷刷除,或剪去虫害烧毁,抓住卵的盛孵期喷药,刚孵出的虫体表面尚未披蜡,易被杀死。最好是加强检疫,严防入带虫苗木。

蚜虫

当春天芍药萌发后,即有蚜虫来危害,吸食叶片的汁液,使被害变黄,幼苗长大后,蚜虫常聚生于嫩梢、花梗等处,使婆缩,以至全株枯萎死亡。喷洒40%乐果乳10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1500~2000倍液,或50%灭蚜松乳1000~1500倍液可以短期抑制蚜虫灾害。

种类介绍

芍药朵由单朵构成

1.千层亚类:花瓣式自然增加,排列整齐,状相似,由外向逐渐变小;雄蕊只着生于子房周围,随花瓣增多而相应减少直至消失。扁平。

1.1单瓣型:花瓣2~3轮,宽大,有发育正常的雄蕊雌蕊,通常指原种型。

1.2 荷花型:花瓣4~5轮,宽大,状大小相似,雄蕊正常或个雄蕊瓣化成碎瓣、披针状瓣或须状瓣而生在雄蕊群中;雌蕊正常。

1.3菊花型:花瓣6轮以上,由外向逐渐变小,雄蕊正常,数量较少;雌蕊通常退化变小,数量增多或减少。

1.4 蔷薇型:花瓣极度增多,由外向渐小,雄蕊全部消失;芍药雌蕊正常、退化变小或完全消失。

2.楼子亚类:外瓣宽大,2~3轮;雄蕊式瓣化,雌蕊正常、瓣化或退化。隆起或高耸(金蕊型除外)。

2.1 金蕊型:外瓣宽大,2~3轮,雄蕊花药增大,丝变粗,雄蕊群呈鲜丽的金黄色;雌蕊正常。

2.2 托桂型:外瓣宽大,2~3轮,雄蕊完全瓣化成须状瓣、针状瓣或披针状瓣,由外而稍大,直立于外瓣雌蕊正常或瓣化成状瓣,状瓣色或瓣端色常为柱头原色。

2.3 金环型:外瓣宽大,2~3轮,雄蕊大都瓣化,瓣化瓣高耸,但雄蕊变瓣与外瓣间残留一圈正常雄蕊雌蕊正常或瓣化。

2.4 皇冠型:外瓣宽大平展,2~3轮,紧挨外瓣环生少量须状瓣、针状瓣、披针状瓣或碎瓣,其上为雄蕊瓣化成的状瓣或披针状瓣,直立,隆起,簇生于外瓣,中有少量雄蕊,或退化成短小状态;雌蕊正常或瓣化、退化。

2.5 绣球型:雄蕊大部分瓣化成状瓣,似次外瓣,盛时全丰满,绣球,中雄蕊极少或退化;雌蕊变小或退化。

台阁类

植物时,朵(或花序)中或者间之生长再次分化花芽的现象。在朵(下)中成1朵(上),上与下相叠,从而增加了重瓣程度,有些品种甚至由3乃至4而成。

1.千层亚类:基部的单(下)具单类千层亚类的基本特征。千层台阁型(初生台阁型):下雌蕊正常或稍瓣化;上一般雌雄蕊正常。全较扁平。2.楼子亚类:下花瓣2~3轮,雄蕊瓣化,雌蕊瓣化或退化。全高耸。

2.1 彩瓣台阁型:下雌蕊瓣化,雄蕊多瓣化;上雄蕊正常或稍瓣化。

2.2 分层台阁型:下雌蕊变瓣变得与正常花瓣无异,雄蕊变瓣较正常花瓣短小;上雄蕊亦多瓣化成短瓣,雌蕊瓣化或退化。全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

2.3 球花台阁型:下雄蕊变瓣伸长展宽与正常花瓣无异,雌蕊变瓣亦变成正常花瓣;上雄蕊变瓣亦多与正常花瓣难以区分,雌蕊瓣化或退化。

牡丹

1.最本的区牡丹是能长到2米高的木本植物,芍药是不高于1米矮小的(宿块茎草本植物

2.牡丹比芍药期早。牡丹一般在4月中下旬,而芍药则在5月上中旬。二者期相差大约15天左右。

3.牡丹叶片宽,正面绿色绿色略呈黄色,而芍药叶片狭窄,正反面均为黑绿色

4.牡丹朵着生于端,多单生.径一般在20厘米左右;而芍药的多于族生.径在15厘米左右。

5.牡丹被称为王。芍药被称为相。

6.牡丹叶片灰绿,芍药叶片较有光泽。

7.牡丹比芍药色丰富。

8.芍药和牡丹要区叶形不同,牡丹叶形三裂,芍药的上部叶片单叶

左图为牡丹,右图为芍药。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芍药可做专类园、切坛用等,芍药大色艳,观赏性佳,和牡丹搭配可在视觉效果上延长期,因此常和牡丹搭配种植。

食用价值

芍药1.芍药

做法是:选取色白阴干的芍药6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用粳米加适量水熟,再放入芍药花瓣2一3分钟即可出锅,加入白糖即成。清爽可,香醇诱人,饮用芍药粥可以养,治肝气不调、气虚弱而见胁痛烦躁腹痛等症。

2.芍药

清代德龄女士在《御香缥缈录》中曾叙述慈禧太后为了养益寿,特将芍药的花瓣与鸡蛋面粉混和后用油炸成薄饼食用。此外,芍药还可以制作芍药羹,芍药、芍药鲤鱼汤、芍药等,制作法简便,美味可,功效颇佳。

3.芍药

芍药的制作法如下:摘取芍药置于室阴凉干处,饮用时取一匙干花瓣,用滚烫水冲,可调入冰糖,蜂蜜,绿,红糖等一起饮用。另外芍药生地可以养阴清热,柔肝,制作法:芍药2克,生地3克,绿3克,用水冲后饮用。

药用价值

芍药的块根可以入药。栽培的芍药,掘起后刮去外皮加工即成白芍,含芍药甙、牡丹酚、β-谷甾醇、苯甲酸和草酸钙等。性微,味苦酸,有调营血功能。血虚腹痛胁痛痢疾月经不调、崩漏等症。野生的芍药,掘起洗净即成赤芍,性微,味苦,有凉血瘀功能。

其他价值

芍药的种子可榨油供制肥皂和掺油漆作涂料用。富有鞣质,可提制栲,也可用作土农药,可以杀大豆蚜虫和防治小麦秆锈病等。

植物文化

芍药芍药被人们誉为“仙”和“相”,又被称为“五月”,因自古就作为爱情之,现已被尊为七夕的代表卉。另外,“憨湘云醉眠芍药裀”是被誉为红楼梦中经典情景之一。

绘画

在中国的艺术绘画史中,芍药的艺术品丰富多彩。光绪皇帝曾御笔《芍药图》。中国著油画大师张秋海为芍药作《张秋海芍药图》。

芍药中国芍药观赏胜地要有:江苏扬州(中国仪征芍药,仪征芍药园俗称中华第一芍药园)、四川中江(中国芍药之乡中国芍药谷4A景区)、亳州(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此外还有:菏泽(曹州百园)、洛阳(国家牡丹园)、北京(景山公园)。

2005年1月5日,扬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2次会议决定,增补芍药为扬州市市

诗歌

芍药在红楼梦中是一种重要的,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应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情景之一。

部分诗歌朝代作者
《感芍药寄正一上人》白居易
《芍药歌》韩愈
《戏题阶前芍药》柳宗元
《草词毕遇芍药初白居易
《芍药》张泌
《红芍药》元稹
《次韵许子大李丞相宅牡丹芍药诗》洪炎
《春日五诗》秦观
南宋《扬州慢·淮左都》姜夔
《清平乐 张秀实芍药词》刘敏中
《红芍药》王哲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川椒

下一篇 鹌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